引言:
这是我们一位世外家长刊发在《新民晚报》上的一篇稿子,写了上海抗疫期间大中小学教师齐心守护孩子们平静的书桌。这位妈妈本职工作是一位高校老师,而写这篇文章最初的灵感,来自于自家孩子世外老师的直播课。她说,在班会课上,张老师对孩子们疫情生活的关心,给孩子们分享的机会;数学课上韩老师对医护人员和所有保障网课顺利开展默默付出的各行各业人士的感谢,都给了她启发,所以,慢慢有了这篇文章。今天,小编转载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绘画:陈韵而
只要书桌还是平静的,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混乱,我们对岁月静好的期许就指日可待。
封控期间,和楼栋里的邻里们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不经意聊到自己的职业,大家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楼组长阿姨说:“老师好啊!有寒暑假。”“团长”妹妹说:“最近在线教学,老师们应该轻松不少吧。”
我不知道怎么和她们解释,我那在中学当老师的研究生在线批改作业到双眼干涩,还要一边鼓励初三备考的学生,一边安抚家长们的焦虑;我不知道怎么和她们解释,要安顿好上千名被封困在十来平米宿舍中的青年,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查资料、写论文,甚至找工作,大学教师和辅导员们要付出多少努力。
我所工作的上师大,最近因为一个视频出圈了。在那个视频里,学校收到了一批捐助的蔬菜。我们第一次知道15吨莴笋铺开放在地上是多么壮观,而它们又是如何被摘、洗、切、炒,最终来到每位同学的餐盒里。很多学生看了视频不禁感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吃的一顿简单的午饭凝结了那么多人的深情厚谊。
而除了物质食粮,我们的老教授、小“青椒”们也不忘丰富学生们的精神食粮。在线课程之外,老师们还自发组织起来,给学生们奉献精彩的讲座,用专业的内容、时髦的方式讲唐诗、讲《红楼梦》、开展科普和生命教育。有些讲座因为太受欢迎,还被附中、附小的师生们“点播”。
在口述史课上,听着我关于居家现状的介绍,学生们纷纷感慨,三餐送到手边、讲座送到耳畔的生活,他们没理由抱怨。而我们的师范生们,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接力这份守护。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搬到了线上,依然形式多样;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还关注到了居家期间学龄前儿童的陪伴问题,发起了各种在线实践。
这个春天,所有的教育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一张平静的书桌。
这个春天,我还有一份特殊的经历。线上教学期间,由于居家办公条件有限,我经常和女儿同处一室上课。常常是,上一分钟我还是一名大学老师,在史料和理论下侃侃而谈;下一分钟我就仿佛置身小学课堂,听着各种拖着长音、奶声奶气的诵读。前段时间,女儿开始学习四位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帮助学生认识四位数时,数学老师给孩子们留了一道作业:请你尝试了解你的小区有多少户人家。当时,居委会为了提示小区核酸阳性和封控楼情况,制作了一张小区平面图。我和女儿拿着平面图,对照着窗外的楼栋,第一次认真打量了我们生活的小区。由于不确定几栋高楼究竟有几层,还特意在群里询问了居委干部。然后,我们运用新学的乘法分配律的递等式和竖式计算,算出了小区竟然有一千五百多户人家。
我禁不住感慨,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风景名胜如数家珍,却从没关注过自己生活的小区有几栋楼、住多少人。第二天的直播课时,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答案,可老师的关注点却不在此。他让大家思考,小到几百户、大到几千户的小区,要完成全部人的核酸检测或抗原试剂盒发放,要付出多少劳动力。我们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是多么辛苦啊!再放眼整个上海,为了保障每个小区的居民居家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这个城市每天都有无数人在默默付出。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在屏幕外感慨,这是多好的数学老师啊!他不仅在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更在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在教他们责任和感恩。
绘画:陈芷伊(5岁)
前几天,有朋友分享自家孩子的作文。半大不小的孩子写到,大人们总在抱怨封控下的生活变了,不能出门,远离美食,核酸检测没完没了;可他觉得生活变了也没变。因为鸟儿还在叫,草木还在长,他还有不少书要看、不少作业要做,也还能在线上和老师同学们亲热地交流。
如此朴素却充满哲理的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瞬间点醒了我。是啊,只要书桌还是平静的,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混乱,我们对岁月静好的期许就指日可待。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姚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