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孩子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说轻了不理你,说重了就甩门,怎么办?”
“明明约好只玩半小时,每次都要讨价还价,吵得全家都不开心……”
“我和他爸回家也忍不住刷手机,是不是我们自己也做了坏榜样?”
孩子的心声:电子产品的背后,是他们在说“我需要……”
当我们看到孩子抱着手机、平板不撒手时,很容易先想到“沉迷网络”“贪玩图新鲜”“不想学习”……。在这些表象之下,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藏着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需要陪伴” 社会节奏快,家长忙的工作也比较繁忙。从早上送孩子去上学到下班回家,和孩子的亲子相处的时间可能不多。这时,手机里的游戏、短视频成了他们的“电子伙伴”,提供即时陪伴和安慰。
“我需要放松” 学习日,孩子在校时间比较长,上课学知识、学技能,放学回家做作业,时间很紧凑。有时候孩子也会倦怠、会有压力,手机里的世界能让他们暂时逃离现实。其实,就像家长们累了一样,他们也需要一个“情绪出口”。
“我需要被理解” 若孩子现实中缺乏认可,比如:学业表现不如意、同伴之间社交受挫、亲子沟通不顺利等。手机游戏中的闯关、升级、奖励,反而能给他们带去成就感。
孩子沉迷手机、平板,一般来说并不是故意和家长对抗,而是在现实中的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沟通的怒火就会变成解决问题的耐心。
时代的变化: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要工具
如今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存在,看到电子产品成为大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也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在孩子们的视角,看到的是电子产品的优点,拥有并使用电子产品,也会使得孩子产生模仿大人的“成就感”。
纠正“沉迷”,从“对抗”转向“引导”
在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情感需求,找出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沉迷的因素之后,家长们还可以尝试这样做:
Tips1:创建“家庭手机安心角”——全家人一起行动
与其单方面限制孩子,不如全家人共同约定“无手机时段”(如晚餐、睡前1小时)。可以在家里某处设一个手机寄存区,挂上可爱的标签:“手机休息啦,我们一起聊天吧!”
初期孩子可能会抗拒,家长可以带头示范,比如放下手机后,提议“今晚我们一起拼图吧!”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自然过渡。
Tips2: 把规则变成“我们的约定”,而不是“你的限制”
· 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电子产品使用协议》,内容包括:
定时间——约定使用时长和频率。
· 定前提——完成作业和运动之后。
· 限内容——鼓励孩子用电子产品进行有益活动,如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类APP,而非单纯娱乐。
· 限场景——规定在卧室、餐厅等区域不使用电子产品,保障专注力和家庭互动质量。
· 既然是“约定”,就是要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让孩子参与讨论,明确规则的意义,并赋予其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在讨论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起辨析事例和道理,也能使孩子更加深入思考理解电子产品真正的使用价值。
·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公约”画成彩色的图表,张贴在醒目处,让孩子懂得遵守“公约”,展现良好的个人信用,并能引以为傲。每周还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复盘本周的执行情况,少批评多鼓励,一步步引导孩子从被动到主动做到。
Tips3:用“真实世界的乐趣”替代“屏幕时间”
孩子放下手机后,若无事可做,自然会重新拿起手机。不如用更鲜活的活动填充空白:
·学做生活小达人 周末带孩子接近大自然,到动物园、游乐园释放天性,充分活动;到博物馆、科技馆打卡参观,参与实践,激发对于世界多方面的探索;学做家务,在父母的指导下一起完成一道美食……。
·丰富亲子活动 如亲子运动打卡、户外运动、阅读、做手工、绘画日记、科学小实验,让孩子感受到“现实比虚拟更有趣”。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引导他们探索历史、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Tips4:把手机变成“学习伙伴”而非“敌人”
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我们可以引导孩子:
·用手机记录生活 教会孩子摄影、摄像的基本操作,一起拍摄“上海的春夏秋冬”,培养观察力,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编辑图片、视频,让孩子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与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感。
·筛选优质APP 推荐、帮助孩子选择有益成长类的应用,教会孩子们如何筛选电子产品提供的服务。
·建立“家庭学习群” 可以设置成“学习后解锁娱乐功能”,在群里分享读书心得、趣事,让电子产品成为亲情连接、情感交流的桥梁。
Tips5: “真心话时间”比说教更重要
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15分钟的“真心话时间”,分享心情交流感情,充分感受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成长困惑。如果发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也可以询问:“这个游戏哪里最好玩?能教教我吗?” 打开话匣子后,再慢慢引导。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制服”。
如果您觉得上述方法太多无从下手,没关系!我们只需从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先坚持晚餐时间全家不用手机。坚持一周后,给孩子一个击掌:“我们一起做到了!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挑战……。”
教育是温柔的坚持,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当孩子出现反复时,避免简单斥责,要通过沟通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适时调整策略。
帮助孩子成为电子产品的主人,而非“奴隶”。当我们愿意放下焦虑,成为孩子的“队友”携手解决问题,电子产品管理就不再是亲子战争,而成为一家人的成长课。愿每个家庭都能在理解和爱中,找到与电子产品和平共处的平衡点。
蒲 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